割稻機之一葉知秋
|
| ||
割稻機成了新聞事件的主角,甚至讓一名老農急得仰藥尋短。這個話題餘波盪漾,甚至產生了政治壓力,連行政院長陳冲都站上第一線回答有關割稻機的調度問題。
天候問題讓中南部搶收水稻急迫,地方政府和民代還呼籲協調國軍部隊幫助收割,結果國防部回答,除了兵力精簡無餘力可用,現代役男也多對割稻工作不熟練。這凸顯了社會變遷的圖象,也凸顯了稻米種植、採收、加工的分工問題。但另一方面,農業專家也指出,稻作遇雨容易倒伏,和農民追求高產量而施重肥的習性有關。換言之,農民本身的風險管理意識,也是問題環節之一。 這些情節拼在一起,令人更加不解:寶島米倉,何以稻米種植的環節上問題重重? 台灣的農業,從發展精緻化的角度看,成果令人驚喜。以稻米為例,從「池上米」獲得智慧財產局的產地標章認證之後,各地農會都希望能跟進,冠軍米價格高昂仍供不應求。其他例子亦多,如花卉外銷產值去年達一億七千萬美元,其中蘭花占一億四千萬美元,不負「蘭花王國」的美名;鳳梨不但因本島鳳梨酥的熱潮而保持產銷穩定上升,外銷的鳳梨亦具精品水果的身價。這些都是近年成功的範例。 但割稻機一事,一葉知秋,反映出很多基本面的問題左支右絀。台灣的農業不是沒有「加值」的潛力,但看看連日風雨讓從南到北的農民追著割稻機跑的景象,農業處理基本問題的配備和SOP應先補強起來吧!
【2012/06/27 聯合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