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中醫治療糖尿病 可分三類

中醫治療糖尿病 可分三類
 

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分上、中、下三消,
上消為肺熱化燥以煩渴「多飲」為主;
中消為胃熱,表現為「多食」善肌而瘦;
下消為腎陰不足,表現為溺濁如膏「多尿」少津。


中醫治病是用辯證論治,故
上消治肺燥用清肺生津,以白虎湯或麥門冬飲子加減用黨參、麥冬、五味子、
生地、葛根、天花粉、知母等。

中消治清胃熱的玉女煎加減主藥為生石膏、知母、麥冬、地黃等。

下消滋腎陰用六味地黃丸,如有虛寒加桂枝、附子;如有熱加知母、黃柏。


現代醫學證實補肺藥〈白虎湯〉、健脾〈胃〉藥〈白术、山藥、雞內金等〉和
補腎藥〈六味地黃丸〉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可從肺、脾、腎著手治療糖尿病。


現代醫學研究
麥冬能促使胰島細胞恢復功能,
知母能促進橫隔膜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降血糖,
黃柏能促進胰液分泌而降血糖,
衛茅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功能,
黃連降血糖機理除具有抗升高血糖素外,還有促進胰島B─細胞再生和恢復的功能,其他單味藥如

天花粉、元參、人參、黃耆、白术、山藥、地黃、玉竹、黃精、葛根、玉米鬚、桑葉、桔梗、澤瀉、何首烏、枸杞子等都有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血液粘度增高,血流在血管內〈特別是微循環〉流動緩慢中斷,以及
組織缺氧、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使糖尿病患者併發血管病變,導致重要功能受損,故中醫在辯證的基礎上加上活血化瘀中藥〈桃仁、赤藥、丹皮、澤蘭等〉,改善血流瘀滯,對防治血管和神經併發症方面療效卓著。


本文作者為中醫師
 
※倒數第2大段, 末句應是有缺打一「降」個字 ,即….枸杞子等都有降血糖的作用。
※作者為哪一位中醫師,所收錄的書本內並未呈顯。
※本文章收錄在 養生之道 第四冊〈民國88年出版〉 這本書,本書編者為陳金泉,服務電話為台北2592-2356 台北郵政68773號信箱(附郵資30即可贈書)
2013.3.1撥打上方電話為 品賀設計工程公司,是否仍有贈書之事要再查證。

**********************************************
**********************************************

中西醫合治 延緩三多症狀
2013.3.1 自由news
▲黃耆、山藥、玉竹、天花粉、葛根。(照片提供/阮膺旭)

圖.文/阮膺旭

糖尿病屬內分泌失調的一種,為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臨床上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常見的症狀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減輕。

糖尿病初期及中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如果沒有及早發現、控制,很容易產生血管方面問題,如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或慢性腎病變。

目前西醫治療方式,以口服降血糖藥及注射胰島素為主,但常有門診病患反映藥量愈吃愈重,或者不想打胰島素,甚至在鄉下地方會有民眾去尋求偏方或草藥治療。

中醫也有相似病名,稱為消渴,雖然不盡然等同於糖尿病,但在治療上,往往會依據這個病名和病人的症狀,從中醫辯證論治的方向治療糖尿病。

一位62歲王女士罹患糖尿病10年,服用降血糖藥物約3年,但血糖值仍在200至300之間起起伏伏,有醫師建議她注射胰島素,因此她想接受中醫治療。

因她本身症狀有睡不好、精神不佳、口乾舌燥、手腳略微水腫、小便偏少、四肢末梢水腫等症狀,屬於「肝腎陰虛」及「氣陰兩虛型」患者。因此使用補氣滋陰與滋養肝腎的藥物治療約1個月後,她的精神狀況已變好,血糖降到150以下,且水腫明顯改善。

口服降血糖的西藥,很容易出現低血糖或抗藥性,但是可以加上中醫治療,適當使用具有降血糖的中藥,如黃耆、山藥、玉竹、天花粉、葛根等。

倦怠、手腳麻或預防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明顯改善症狀及延緩,另外坊間常用的六味地黃丸雖然可以用,但必須經由醫師診斷與評估才能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治療糖尿病最重要的還是飲食控制,應避免吃甜食及高熱量的食物。因糖尿病常合併高血脂症,常要注意四肢的血液循環,以免發生末梢組織壞死,如糖尿病足,建議生活作息正常、適度運動,多吃地瓜葉或糙米、五穀雜糧。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