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動不動就不爽…是病!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不爽,可能是一種病。國際新制定的第5版精神科診斷準則,把青少年常見的「不爽」行為,正式列名為「嚴重情緒失調」,或「破壞性情緒失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心智科研究醫師蔣立德表示,新版診斷準則預計明年實施,台灣也將加入,有助於精確診斷有此問題的青少年。
三總:約1成青少年符合診斷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日前對北市約680名高職一年級新生進行調查,初步發現約1成符合嚴重情緒失調診斷,和國外調查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會談確認,3%至5%受訪學生罹患嚴重情緒失調。
這些有嚴重情緒失調的學生,45.5%同時也有過動症,36.4%合併對立性反叛疾患,31.8%合併嚴重型憂鬱症,18%躁鬱症,必須對症治療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情況嚴重者 會自殘、攻擊他人
嚴重情緒失調常見症狀,包括覺得遭到不公平對待後, 會出現言語或破壞、報復行為,且持續時間至少一年以上。情況更嚴重時,會出現割腕、拿刀片劃傷自己、用菸燙傷自己或撞牆等自傷行為;還有人會暴力破壞東西,或攻擊師長、同學,甚至報復妨害他們達成目標的人。
葉啟斌說,嚴重情緒失調的年輕人,常合併睡眠障礙、講話時不容別人插嘴、常侵擾別人的空間等問題。他們多是家裡的小霸王,予取予求、嬌生慣養,常要求別人立刻給他們想要的東西,加上講話很直,易造成他人莫大的內心創傷。
案例:男大生殺害心儀女學生
日前某大學男學生殺害心儀女學生,就是典型嚴重情緒失調患者所為。葉啟斌表示,他們欣賞某個異性時,一旦遭拒絕就心生不滿及怨恨,進而攻擊對方。以前精神科將這些患者診斷為躁鬱症或過動症,也提不出好的治療策略。新的診斷準則有助於改善這種情況。
越早處理情緒 發作機率越低
葉啟斌表示,治療這類患者除了使用情緒穩定藥物,也要提醒他們學會辨識情緒的方法,在情緒將爆發前先問自己為何不爽,再從中找出因應憤怒的方法。他強調,越早處理情緒,發作機率越低,也才不會傷人或自戕。他成立一個網站( http://www.kimogi.org.tw ),可提供不爽青少年或成人自我篩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