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如何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北京新浪網 (2012-07-12 11:43)“作業當堂清,書包不回家﹔我們快樂學,個個頂呱呱。”山東煙台中小學生中流傳的這段童謠,反映了近些年來當地實施素質教育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時,一項對全球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引起了人們對教育現狀的擔憂和反思。這一正一反的例子說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破除應試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今天,我們正處於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進程中,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 素質教育為何備受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所有适齡兒童“不花錢,有學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達26.9%﹔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大幅增加,2012年將實現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我們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同時,當前教育還不能适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特別是素質教育問題十分突出。不論是學生抱怨課業負擔沉重,還是家長感慨為子女“擇校”的奔波,不論是人們詬病各種“補習班”的畸形發展,還是老師訴苦在升學率面前“壓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會共同的呼聲──改變應試教育現狀,實施素質教育。
芬蘭:教育創造競爭力
近幾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北歐小國芬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究其原因,在於完備的教育體系和良好的創新環境。芬蘭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終貫穿著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高中教育把培養綜合素質高、有創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夠獨立探求知識的社會成員作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勵學生創新,被廣泛使用的Lin颱操作系統,就是赫爾辛基大學的一位學生開發出來的。多年來,大學為國家和企業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成為芬蘭國家創新體系的堅強基石。
為什么素質教育聚焦了這么多人的關注,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
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呼喚。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日益轉向創新驅動。衹有高度重視和發展素質教育,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才能搶占發展主動權和制高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素質教育決定著國家的未來。興國必先興學,強國必先強教。現在我們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差距。衹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發展的質量,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素質教育關係億萬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寄托了幾代人的希望。衹有通過素質教育,才能讓青少年成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學有所長的人,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頭。
素質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教育發展正處在由全面普及向質量提升跨越的階段,“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日益凸顯。衹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推動我國教育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
◎ 素質教育為何難落實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國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那時起,素質教育就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理念。國家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先後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各地也大膽探索,創造出不少有益經
驗。
深度解讀
素質教育的提出與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成為素質教育實踐的思想源頭。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質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布,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大中小學都要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施行,素質教育進入依法實施階段。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划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確立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
但總體來看,素質教育仍未真正破題,“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面對愈演愈烈的學生“負擔重”、“擇校熱”等問題,人們不禁感嘆,“素質教育,想說愛妳不容易”。為何素質教育人人叫好,落實起來卻舉步維艱呢?
上海市構建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
為改變以學科分數作為教學質量唯一評價標準,形成讓廣大中小學生快樂學習、促進素質教育的更科學全面的“指揮棒”,上海市構建了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十項綠色指標: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師生關係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指數﹔學生品德行為指數﹔學生身心健康指數﹔跨年度進步指數。
社會競爭壓力巨大。當前,我國就業等各方面競爭日趨激烈,行業間社會地位懸殊、收入差距擴大。同時,社會普遍認可的評價標準還是學歷、成績、名校,對很多人來講,衹有考個好成績、進入好學校,才能找個好工作。這種壓力必然驅動考試競爭不斷升級。
優質教育資源短缺。雖然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優質教育資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狀況沒有根本緩解。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獨生子女時代的來臨,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為爭取有限的資源,衹能通過考高分拿到進入名校的“通行證”,這無疑助推了應試教育。
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2011年,10597名首批免費師範生畢業,全部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學任教,39%到了縣鎮及以下的中小學任教。
教育改革滯後掣肘。我國現有教育體制中,還存在一些不利于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還固守“唯升學率”的教育評價機制,升學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學率低就“一無是處”。考試招生制度“唯分是舉”,以至於一些學校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圍繞著升學考試轉。另外,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還不完全适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受上千年傳統文化和科舉制度的影響,人們普遍把升學作為成功成才、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把命運的改變、社會地位的提升僅僅寄托于上大學、上好大學,這也是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專家點評
義務教育本應是素質教育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九年義務教育本來是國民素質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異化為所謂的精英選拔,由此導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擔憂。一些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分數壓倒一切”的誤區,甚至發生用“綠領巾”、“紅校服”這種特殊標記來評價學生之類的教育歧視事件,嚴重損害了一些學生的人格尊嚴,忽視了未成年人的權利。
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要把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素質教育為何需協力共推
提起素質教育落實難,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專家形象地用“家長焦慮、學生郁悶、教師困惑、社會迷茫”,來形容人們的糾結與無奈。如此這般,就陷入一個素質教育人人期待、卻人人無力,應試教育人人聲討、卻人人助推的“僵局”。
百姓心聲
◎ 素質教育就是要避免這樣的怪圈:幼兒園讀小學的內容,小學讀初中的內容,初中讀高中的內容,高中讀大學的內容,而大學讀幼兒園的內容──學習如何做人。
◎ 沒有錢辦不好教育,有了錢不改革體制和機制問題,同樣辦不好教育。
◎ 凡是與考試有關的教育,我們做得“過度”了﹔凡是與考試無關但與孩子發展相關的教育,卻做得“不及”。
◎ 一邊對應試教育口誅筆伐,一邊卻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一邊大談素質教育,一邊卻把考試分數、升學率作為評價辦學質量的最重要標準。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學校的事,也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衹有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營造有利於素質教育落實的良好育人環境,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
政府是主導。教育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事業,讓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級政府應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對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指導。按照4%的目標,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門不應用升學率對學校進行排名和獎懲,不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創造寬松條件。
學校是關鍵。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樹立正確辦學理念,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關愛每個學生的進步,為他們的發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內蒙古呼和浩特從2012年起,在3年內新建、改擴建56所公辦幼兒園,解決“入園難”﹔明確規定中小學班額的標準,解決“超編班”問題﹔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划片、免試、就近”入學,逐步消除“擇校熱”現象。
家庭是基礎。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成長的第一站。不少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期待,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不顧子女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學“奧數”、考證書、上“占坑班”……成為應試教育的“推手”。其實,這是對教育規律的扭曲,而很多家長或渾然不覺,或無可奈何。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長,甚至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應該配合學校安排好學生的課余生活,避免“學校減負、家長加壓”,把家庭變成“第二戰場”。
此外,社會對人的評價機制、用人機制,對教育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應該倡導正確的人才觀,改變單純追求學歷、追求文憑的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觀念。大力營造“身份無高低、職業無貴賤”的社會風氣,消除行業歧視,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使人們不再僅僅靠拼升學、拼職業贏得社會尊重。努力消除社會浮躁之氣、功利之風對教育的侵蝕,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真。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目前我國職業有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並且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 考試評價制度怎么改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從入學考到畢業考,從期中考到期末考,從中考到高考……自入學起,每個學生都要經歷不計其數、名目繁多的考試。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考試作為評價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必然還會長期存在。但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落實的成效。
理想的考試評價制度,可以實現“一手托兩家”,既能滿足對各類人才的選拔,又能始終把正評價導向、教育方向。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中考把日常評價與畢業考試評價結合,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高考在部分省份進行自主命題改革,一些高校開展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招生。這些探索對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山東省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計劃(2011─2015年)》提出,將逐步推行本科與專科(高職)入學分類考試,普通本科入學考試繼續執行全國招生政策,統一組織考試,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由山東省自定政策,單獨組織考試、錄取。
但在現行考試評價制度下,考試依然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對學生的評價仍然集中在考試分數上,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集中在升學率上。特別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不僅“指揮”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經影響到小學甚至學前階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素質教育就不會成功”。為此,必須通過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學評價學生的體系。
調整考試內容,變“為考試而學”為“為選才而考”。現行考試評價制度,過于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測試,缺乏對綜合素質的考查,其結果是學生“學習是為了考試”,選拔出“背多分”。糾正這一偏向,就要對考試內容進行調整,努力使考試科目和命題內容進一步貼近時代、社會和考生的實際,更科學地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02年以來,在全國範圍推行“3+X”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改革,目前全國有16個省份進行自主命題考試,考試內容更加靈活豐富。
2012年江蘇省仍將采用“3(語文、數學、外語)+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的高考模式。
探索分類考試,變“格式化”為“個性化”。長期以來,我們的考試忽略學生個性發展,不利于多層次、多樣化人才的選拔。為改變這種現狀,教育規划綱要提出,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入學考試由全國統一組織,高等職業院校則可以單獨考試或以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錄取主要依據。這樣就能依據不同的標準,選拔不同的人才。2011年開展了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分類入學考試試點,高職單獨錄取考生約66萬人。
2012年3月16─18日,上海交通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舉行復試。
推行多元錄取,變“獨木橋”為“立交橋”。長期以來,高考是依據單一考試成績來錄取,很多學生因一次失利而影響一生。目前,正在健全多元錄取機制,高等學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同時積極探索自主錄取、推荐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等多種方式。目前已有90所高校探索自主選拔錄取,為廣大學子躋身大學校園提供了更多機會。
深度解讀
何為多元錄取機制
教育規划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有利於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多元錄取,簡單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數錄取。具體情況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對特長突出、符合學校培養要求的,依據面試或測試結果自主錄取﹔高中階段全面發展、表現優異的,推荐錄取﹔符合條件、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行業、地區就業的,簽訂協議實行定向錄取﹔對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專門程序,破格錄取。
實施素質教育,既要通過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合理評價學生,也要建立對老師和學校的科學評價機制。應完善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對教師的德、識、能、績等進行全面評估,改變衹憑學生考試分數評價教學成績優劣的做法。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學校評價制度,完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糾正單純以升學率評判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傾向。
◎ 教育教學改革怎么深化
實施素質教育,涉及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全方位調整。衹有通過深化改革,在教育教學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打破不合理的應試教育體制機制,才能激發課堂教學活力、學校辦學活力,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廣東省中山市著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素質教育新方式,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開設圍棋、書法、機器人模型設計等新課程。
目前,教育教學改革仍然不能适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用脫節、課業負擔沉重、學生厭學等問題突出,既損害學生身心健康,又制約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健全适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體制。
2010年10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從專項改革、重點領域綜合改革和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三個層面,明確了改革的重點任務和試點地區、學校名單,標誌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
優化教學內容。在很多學校,課程內容“老舊死”,超時排課、擠占副課現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訂後的義務教育19個新課程標準發布,減少了課程容量、降低了課程難度,更加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應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既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又不隨意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去動手、去鍛煉。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認知和接受能力,落實好有助於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
創新教學方式。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現在很多學校仍然沿襲著“一塊黑板一支筆,一人從頭講到底”的“填鴨式”教學,使課堂乏味、學生厭倦。要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鑽研、勤于動手,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素質教育的實施,課堂教學是最直觀的體現,而背後則需要整個教育體制全面“發力”。必須在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全方位改革,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教育規划綱要對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應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傾向,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避免千校一面。創新多種辦學形式,促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緩解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增加教育選擇機會,滿足人們多樣化教育需求。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又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種高素質的勞動者。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西園小學從2010年起開展素質教育“課程幸福DIY”,開設了科技類、製作類、藝術類等43門課程,供全校學生自主選擇,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
教育是家事,更是國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會都應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給每個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給億萬家庭一個幸福美好的希望,給國家民族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